钢琴演奏的两大“派”
雅科夫·福莱尔这样对自己的学生们说:“首先应该尽可能把作曲家想要表现的一切统统表现出来,全面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努力思考乐谱上所写出的一切,直到最微小的‘小叉子’或其他某些细微的差别。然后……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东西,通过自身的‘我’来说话。当然,只有当你们觉得自己已经拥有这份权利时,你们才能这样做。”
在我们讨论的演奏家与作曲家构思之间关系的话题中,还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转折性问题。
大家知道,自古以来,钢琴演奏者就被划分成两大类(当然是相对而言的),一类是:他们在演奏钢琴作品过程中,总是自觉和不自觉的流露出对作品的主观态度,也就是说,演奏者的个人意志占上风。尽管拉赫玛尼诺夫、尤金娜、索夫罗尼茨基、科尔托、阿尔图尔·鲁宾斯坦、格林·古尔德等钢琴家的演奏风格、激情特点各不相同,但演奏过程中的这种主观意志,自然使他们成为一派。俄罗斯钢琴演奏学派奠基人海因里希·涅高兹称他们是“超个性”风格的演奏大师。
另一类是:凡是把里赫特的话当做自己演奏活动中的至理名言的演奏者,都属于此类。里赫特是这样说的:“一位真正的演奏家的任务,就是要全部服从于原作者,即服从于作曲家的风格、特点和世界观。”与“超个性”演奏大师不同,海因里希·涅高兹称此类演奏者是“个人之上”的大师。属于此类大师的有:雅科夫·扎克、贝奈杰蒂·米凯兰杰利、列夫·奥勃林、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及俄罗斯当代钢琴家阿列克谢·柳比莫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