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句轮廓中的指法逻辑-钢琴演奏
我们之前探讨过很多钢琴技术与方法,其中固定指位(既包括体力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可以为演奏者创造一定的便利条,有助于他们轻松的解决钢琴演奏技术方面的某些问题。因此,学生在音乐作品分析过程中,当他们思考指法问题时,不考虑这种情况,恐怕是欠妥的。
静心理学家巴尔斯达证实:“指法逻辑”有时与乐句逻辑和动机逻辑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当音乐肢体被划分成手指弹奏起来比较方便的固定指法或其他一些列音符时,旋律画面和完整的乐句同时被机械的分散了。而与此相反,当一个新乐句正好开始于一套指法的中部时,指法的变化自然会发生在乐句、动机和旋律画面的中部。这样,乐句和音乐思想的同一性与某些演奏“技术”(指法类型),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否可以避免呢?
回答是:有时可以,有时则不然。当然大家都想听到第一种答案,如果这种内在的矛盾不能从“指法水平”上消失,那么,他们至少也不要被听众发现,首先应该突出的自然是音乐思想,而不是手指的方面与否。在乐句展开过程中,不应该出现任何“跳跃”或“模糊”;而在手指换位时,也不应该让人听见任何“缝合”的痕迹。
对于演奏技术非常过硬的演奏来说,这完全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布索尼曾这样对学生说,由演奏者勾画出来的乐句轮廓,并不取决于他用的是哪几个手指弹奏的。根据他的观点,只有演奏者本人才知道,许多音究竟是按照指位规则结合起来,还是按照其他某种技术组合起来的,这是演奏者“本人的私事,是他的内政,无论他人通过什么方式,都无法干涉音乐思想的自然抒发”。